相传古时候宜兴街头,一僧人沿街叫卖:“卖富贵土了!谁买富贵土,买了就大富大贵了。”这“富贵土”就是紫砂壶的泥料。紫砂壶的泥原料由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因其产自江苏宜兴,以紫泥为主,故称宜兴紫砂。紫砂壶的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不过,紫砂做成壶却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从此蔚成风气。
紫砂壶发展早期,虽泥质颗粒较粗,但造型与明式家具简洁凝重的风格极为相似;发展至中期,是紫砂壶的鼎盛期,茗壶种类繁多,名家辈出;而晚期是紫砂壶与书法、绘画、诗词、篆刻相结合的“文心雕龙”时期。可以说,是清中期“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让紫砂壶有了“文心”。即一把好壶要具备好的泥质、精炼的壶体造型、雅致的诗文书画刻款等。从此紫砂还是那个紫砂,但壶已经不是千壶一面了:精巧的篆刻将独具文化魅力的铭文饰于壶上,每把壶都有精心构思的名字,每一把壶都富有特殊的象征含义,既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也极富禅思哲理。
“用双手轻轻拍打,植入青山苍翠,让它燃烧成一朵朵不变的晚霞,谈笑间喝着5000年的文化,灼热的希望……”耿春华如此诗情画意地向我描述着做壶的过程,让“紫砂盲”的我不无遗憾道:“可惜不能亲眼目睹做壶的过程。”
善解人意的她,立刻拿出两把带来的紫砂壶。一把是朱红色、壶身稍大一点的“祝福壶”,绿色的枝条上嵌着梅花点点。另一把是土色的“小石瓢”。壶的一面是水墨荷花与莲叶,另一面刻着,“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在君塘下种,埋没任春浦。”是唐朝诗人李群玉的《莲叶》。我对“小石瓢”爱不释手,她是那么玲珑可爱。“石瓢壶”因顾景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而得名。小心地将壶放在掌心,观赏。轻轻地打开壶盖,就闻到了一股馨香,那是久违的泥土香。再闻,那是刚从田里拔出的白萝卜的味道……那一刻,人与壶之间的万种风情,飘然而至,而紫砂的美满,顿然间梦一样地醒了。
一把泥土只是一把泥土,而紫砂壶的制作者,他们珍惜天地所赐的这把土,他们用心、用力,完成了有关紫砂壶的所有奇迹。而他们的心、他们的力,必将和着紫砂向着茶以及喝茶的人,奔去,从而温暖、慰籍人心。正如耿春华所说:“真正的陶艺家,即使抓一把陶土在手,都会有感觉的。你给予陶土多少力量,多少心智,陶土自然会给你同样的回应。” “您是不是手一碰就知道,是老泥还是新泥?”我好奇地问。 “不用手,闻就能闻出来。新泥会很暴,不柔和、儒雅。我所用的泥料都是10年以上的,有的是20年以上的老泥。老泥做的壶相对比较贵一点。你手里的这个小石瓢,也是10年前的泥做成的。” 耿春华如是说。
这么多年来,耿春华一直坚持全手工制作。她讨厌现代化工具,以至于如今“古典”的她还不怎么会使用网络。而正是这种纯朴踏实的作风以及精工细作,让她的作品即使同一造型也常常被赋予了新的丰姿与神韵。她的大量作品属于江南阴柔之美的意象体系,创新之作也表现出返璞归真、自性具足的意境。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