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作品,都是为了温暖一个和自己很像的或是截然不同的人,如果有一个瞬间打动了你,请把这份善意传递出去。”9月8日下午,上海当代艺术馆窗外的天阴阴的,雕塑家向京站在自己的“杂技”系列雕塑作品《凡人·无限柱》前,平静地说:“有人说,现实就是一场卖力的杂技表演,哪怕经过无数次排练也不能确保万无一失。”
离开上海3年后,向京和瞿广慈这对雕塑界伴侣带着他们的新作品,于9月9日至10月17日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举办“这个世界会好吗”双个展。对于这个看似有些纠结的命题,瞿广慈如此解读:“提问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必须,但问题只是"线索"、"过敏源",作品才是艺术家用独特的语言给出的回答。对于当下这个世界,仅仅去描绘或质疑都是不够的。”
上个周末,在上海展览中心,“2012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也如约而至。从参展机构看,可谓是一场“国际化盛会”,但不少艺术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展览“一般”。每年的这个时候,穿梭于上海各大美术馆、画廊,并在艺博会露个脸已经成了这些艺术界人士的“规定动作”,赶场多了,兴奋的心情也越来越难被挑起。
何为“当代艺术”?放眼望去,这一在字面上与“传统”对立、在内涵上主要体现为具有现代精神和现代语言的艺术形态,俨然已是一枚百试百灵的流行标签。但问题是,我们真的能理解它吗?或者,它能给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改变?
当大部分人只能给出模棱两可的答案时,就有必要提出第二个问题:当代艺术的“发声体”在哪里?向京说,不仅是艺术,跑步、写作、烹饪等“活着的艺术”都存在片面和局限,而也正因如此,我们可以超越框架之外去想象,并在此过程中了解自己的“处境”,努力修正、建构更为清晰的价值体系。在2010年出版的《细节》一书中,她这样写道:“我希望艺术是一种目光,投向哪里,就有对存在本身、对人性的触摸,传递关心和关爱。”
去过由向京、瞿广慈夫妇创立的艺术品牌“稀奇”旗下店铺的人,一定会对从纯真年代走来的“兔女郎”摆件印象深刻,有人形容它略微上扬的嘴角“让人看到幸福”。向京捕捉到了这样的细节:“当代艺术要有社会担当,不能完全沉浸在自我表达中。与其说"稀奇"是品牌,不如说是一次社会实践、一个艺术、社会、设计、生活之间的对话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大众、作品、艺术家都是值得尊重的努力者,努着努着,一切或许就没那么难了。“我们希望打破"艺术圈"这个局限。”站在向京身后,被她评价为“更坚定”、“更乐观”的瞿广慈插话:“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目前有能量、有想法,就使劲做。”
“努着”,或许是“努着劲儿”的意思。这个世界会好吗?会的。只要保持敏感和清醒、向光而行,只要把美好的东西坚持到底。而当代艺术究竟能不能获得自由、唱出心声?在向京、瞿广慈看来,它至少是一种关注生活、拒绝平庸的方式建构一些超出个体经验的事情,获得大范围的共鸣和回响,艺术家大概都有这样的“野心”。值得期待的是,当下,人们所好奇的,也正是当代艺术想知道的。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