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艺术世界从来都不是浪漫纯洁的乌托邦,当理清艺术市场的脉络时,我们看到今天所认为的当代艺术大师成名前的状态,看到了种种造就了他们在艺术圈里获得成功的因素。回望已经过去的20世纪中期的艺术市场,人们不禁思考,相对于过去,今天的艺术市场能否有所改变?艺术媒介能够公平透明地运作,艺术家的作品将以正常合理的方式拍卖,艺术品的好坏以收藏家的喜好来评定,圈内人士的作为能不单单受本身的利益驱使。
《艺术圈》出版于1973年,在现在多数人看来似乎觉得有点过时,其实不然。当今艺术品交易的热度虽与当时有所差异,但运作模式却大同小异。作者苏菲·贝汉姆(Sophy Burnham)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揭秘关于艺术家完成画作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包括画商、评论家、收藏家、拍卖行以及博物馆等相关机制之间的关系,以及活跃在艺术界的艺术家如何适应艺术世界的运作等等。
贝汉姆讲述了20世纪60、70代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的窘境,联盟几乎对艺术交易市场没有产生丝毫影响。当时艺术瞬间商业化,作者通过大量体系内幕的数据述说事实。比如某些艺术家的作品如何在短短的20年里价格上升了170倍;再如纽约从1961年大约只有450家画廊,到1970年增长到接近1000家……在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强烈对画作的需求,艺术品成为可见的消费财富。强劲的艺术品交易市场更足以支持外围产业的发展,也正是因为艺术品交易的繁荣与其丰厚的收益,直至今日,人们仍持续热衷于艺术投资。
或许,在贝汉姆完成这本书之后的几十年里,艺术世界已经有所变化——佳士得拍卖行轮番上演着喜剧,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上的艺术精品正在展出,特纳奖背后充满了竞争,威尼斯双年展的仙境即将上场……在2011年出版的《艺术世界中的7天》一书中,作者萨拉•桑顿(Sarah Thornton)对当代艺术新趋势进行阐述的同时,也再次揭示了艺术世界的意义所在。
尽管艺术世界从来都不是浪漫纯洁的乌托邦,当理清艺术市场的脉络时,我们看到今天所认为的当代艺术大师成名前的状态,看到了种种造就了他们在艺术圈里获得成功的因素。回望已经过去的20世纪中期的艺术市场,人们不禁思考,相对于过去,今天的艺术市场能否有所改变?艺术媒介能够公平透明地运作,艺术家的作品将以正常合理的方式拍卖,艺术品的好坏以收藏家的喜好来评定,圈内人士的作为能不单单受本身的利益驱使。
在此,我们不得不对那些坚持到底的圈内人士肃然起敬。艺术市场的去向如何,艺术世界的去向如何,作为目击者的我们,期望它们能够走向更宽广的道路。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