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作为一位花鸟画家,赵先忠不仅笔墨不凡,同时他还在书画间感悟着人生。
赵先忠多年追随恩师萧朗先生,潜心研究画艺,甘于寂寞,不事张扬,变化在心,造化在手,用平静、质朴的心态,感受自然的美丽,体验生命的奋进。
笔墨味道极像陈淳 赵先忠1941年出生于夏津县新盛店镇的一个普通村庄,因父亲和哥哥在天津做小手工生意, 1953年,在老家上了两年学的他,便从夏津来到天津读书,在学校里,当见到齐白石和徐悲鸿的画册时,他便爱不释手,比着样子一遍一遍地画,经常忘了放学时间,直到老师催促才不情愿地离开。经过不断地临摹和学习,他的画技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成了全校闻名的 “小画家”。当时,老师问同学们将来的理想,他不加思索地说:“将来我想当画家。 ”
1959年,上初中时,赵先忠听说天津和平区文化馆有个国画班,就积极报了名,从而有幸结识了正在文化馆任教的著名画家萧朗先生,萧老师的人品和才华深深地影响着他,而萧朗对这位艺术充满向往和追求的农村孩子也尤为喜欢,便把自己的作品给他一些,让他拿回家临摹。赵先忠再把画好的习作拿给萧老师看,让他提意见,进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在与萧朗老师学习的日子里,赵先忠常常听老师教诲说:“传统的东西很好,没有基本功,很难有创新。画画必须踏踏实实,别无他法,基本功扎实了,才能达到多能。 ”渐渐地,赵先忠悟出了老师的一片苦心,他说:“先生教我学画,是先从教我修身和做人开始的,只有修好身,做好人,艺术水平才能提高。”后来,萧朗先生再观其作品便称赞道:“笔墨味道极像陈淳。 ”陈淳是明代著名花鸟画家,其作品虽表现一花半叶,却淋漓疏爽,是继沈周、唐寅之后对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画家。
业精于勤成于思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幸运总是降临到勤奋者的身上。赵先忠不但有幸遇到了恩师,而且由于他的成绩一贯优秀,被保送进河北美术学校,后又被直接保送到河北艺术师范学院深造。在美院学习期间,正赶上闹灾荒,学院规定不让学生作画,只能休息,但赵先忠觉得两天不画画就心里憋得难受,总是饿着肚子写生、作画。回忆起那段时光,他笑着说:“当时虽然饿,但越画越精神,越画越舒畅。 ”1968年10月,他被分配到唐山三大师范之一的滦县师范任教。工作期间,他从萧朗老师那里借来王雪涛的原作,反复临摹、研究,创作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1973年,为纪念毛泽东同志 “一定要根治海河”号召10周年,河北省在石家庄组织大型的书画展览,要征集一大批丈余巨幅作品,展现工农兵形象。为参展,他数次到海河写生,集中体验生活达1个多月,搜集了大量生动的素材,回来以后,创作了《父子争出工》《待归》参展作品,受到了河北省著名山水画家贾克里的好评。
1974年,赵先忠被调到天津市一所中学教美术。任教期间,他依然远离浮躁,除了教学,便一心扑在属于自己的创作室里,精心练艺,赵先忠说:“我坚信业精于勤,成于思。 ”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欣赏赵先忠的花鸟画,总能给人一种花团锦簇、色彩明丽、喜庆祥和、积极向上的感受。赵先忠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画是"心性"的流露,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好的作品应是中华文化底蕴的积淀,是"本性本善"、"本性本觉"精髓的外在流露。”
“时人不知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赵先忠50多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形成了简约自然、气韵灵动的艺术风格。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多幅作品被美、英、日及国内收藏家珍藏。同时,出版了多本画册,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今退休在家的赵先忠更是专心搞创作,心无旁骛。愿他在艺术世界的海洋里激起更美丽的浪花。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