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平《月影2006》,布面油画,2006(摄影:潘慧敏)
雅昌艺术网讯 (潘慧敏) 2011年12月24日“市井浮世绘——王玉平作品(2005-2010)”、“日光流年---申玲作品(2006-2011)” 双个展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至2012年2月5日。王玉平《维吾尔女孩2009》,布面油画,2009(摄影:潘慧敏)王玉平《玉泉观-3 4》,布面油画,2009(摄影:潘慧敏)王玉平《70后》,布面油画,2010(摄影:潘慧敏)
“市井浮世绘——王玉平作品(2005-2010)”展出王玉平自2005年以来的18件油画作品,以及9件水彩作品。艺术家王玉平的创作依据的是一种生存实在经验的表述,题材的选取既注重浮世情节的描绘,又有一种“闷骚”与“幽默”地精彩表现。他往往以写生的方式,着眼于市井的凡人琐事和状态,纪录、剪裁并转化其中的片段去排遣、释怀他的经历、记忆、爱好和趣味。他所选择的题材都是普通真实而自然生活的根本组成部分。市井中的凡人琐事,日常生活中普通的景致、物品都是他感怀和描摹的对象。他将生活真实的片段摘取出来,即时入画,并不刻意雕琢,而以一种简单、质朴的方式信手拈来,甚至略去人和物的背景,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朴素的魅力和至真的性情。
而对于已然消逝的、留存于记忆之中的“归属”和“家园”的想象,都成了王玉平无法割舍的情感,并被付诸于笔纸。当负载于日常生活空间中的文化记忆,日益成为漂浮的、无所附着的剩余物时,王玉平的这种具有市井后现代的创作,突显出艺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的价值。
也许,由于宏大历史或现实的叙事常常陷入空洞的尴尬,王玉平的创作不刻意寻求表现对象的“文化符号”象征意味才更为难能可贵。而强调个体实在经验的丰富和细腻,抑或也是一种将平庸化、世俗化生活意义的提升和再发现,从而将现存的文化记忆凝固下来,以此保留和抗拒丧失的想像。申玲《红杏》系列,布面油画,2010(摄影:潘慧敏)申玲《红杏》系列,布面油画,2010(摄影:潘慧敏)申玲《流水》系列,布面油画,2010(摄影:潘慧敏)申玲《红杏》系列,布面油画,2010(摄影:潘慧敏)
“日光流年——申玲作品(2006-2011)”展出了艺术家申玲的16幅油画及100件素描作品。申玲自身恬淡、自足的特点,使她的艺术创作和生存状态一直与所谓的主流艺术保持着疏离关系和自愿边缘的姿态。她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了自己所认识和感觉到的生活细节与生命本身独有的存在张力。人生与其断面上的生活图景,多以一种混合或过渡的形态在她的作品中呈现,连同所遇所想,都处在感性的触摸之中。其日常化的叙事与率真狂放的笔触,凸显了申玲对人生、对自然、对艺术充满的热爱。
近年申玲喜欢用很细很细的铅笔,画很轻很柔的线,形成展墙上挂着的张张素描小品。小品画面中都是与她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场景、事物。以至于一朵小花、一片落叶、一条鱼、一棵树、一张脸、一双眼、所有自然中的万物都会打动她,让她的画笔将其描绘记录。随着年龄、心理的变化,她自己关注的焦点也逐渐转变,画面也随之而变。尤其是在那些被日常经验遮蔽的生存空间和在与女性直接相关的景致与境遇中,她总是能够让人物和自然形态的各种感官充分张开,并随着她油画、素描笔触的纯粹、精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她的敏锐、想象与艺术的质感。
在这些作品里,隐藏在日常生活肌理中的丰盈细节,常常带着灵性的气质跃然纸上,浸透了申玲对生命的感悟,缠绵而感伤、温婉而遣怀、宁静而致远。 (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文字和图片版权归雅昌艺术网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雅昌艺术网”字样,纸媒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广告] 作品编号1003385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香远益清》
鲁叁田作品 / 34×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