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9月17日在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新近改造完成的玻璃窗空间(The Glass Windows Space)二十余米的展线上,呈现的是多位艺术家的小型架上作品(这些作品的尺幅都在1米以内)。展览现场
小型作品一直是艺术家作品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甚至是压箱底的“至宝”。无论是鲁本斯、伦勃朗那样的古典巨匠,还是毕加索、马蒂斯这样的现代大师,亦或如马丁·基彭伯格(Martin Kippenberger)、达明·赫斯特 (Damien Hirst) 等等在时下光芒四射的“艺术明星”,都有大量的小型作品存世。纵观小型艺术品的样貌和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或可大体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有练习、草图、研究等实际功用的习作和手稿,或是较为随意,灵光乍现时的涂鸦与记录。承载这类作品的媒材极为丰富,速写本、布头、包装纸、木料、桌面、墙壁、泥土、石块等几乎任何可作为图画载体或塑形手段的材料都被使用过。二是艺术家出于偏爱,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时是迫于无奈(材料匮乏或生活借据)所创作的小体量的正式作品,这些作品相较于大型创作更易把握和完成,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因便于保存和携带,价格相对低廉,也可更大程度地受到收藏家的青睐。第三种是技术因素主导的小型作品,例如各类版画、限量版印刷品等等,因技术复杂,实际需要等原因,客观上限制了作品的尺幅大小。还有一类是艺术家出于观念所需,刻意为之,甚至主观缩小创作对象的情况,只是相对于很多通过把创作对象进行简单的尺度放大,从而形成陌生感和震惊体验的作品,主观微缩的方式相对少见,与之相伴的往往是微观之物个体数量的庞大惊人。这也是今天当代艺术追求和迷恋于高、大、强的呈现方式的趋势使然。
这次展览在布展上准备不贴作品标签,也不划分清晰的艺术家个体展示区域,众多参展艺术家的作品被密集地“融汇”在一起,一切都在貌似随意的排列组合中加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作品本身的固有面貌,学术内涵甚至艺术家已获得的地位、身份,艺术史脉络等原有的划定界限都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或消解,而以一种“混沌”和充满矛盾感的方式进行“再现”,从而形成了作品与作品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文关系(Intertextuality)。这些密集呈现的艺术品不免使人联想到19世纪法国沙龙艺术展上众多作品的展出方式,亦或商业街区中那些明亮橱窗背后琳琅满目的光鲜商品。在这一带有些许戏仿(Parody)印记的过程中,依附于这些作品“当代性”上的优越感受到质疑,商业化诉求由此凸显出来,突兀和不加避讳。另一方面,作品呈现的混乱和繁杂状态使人很难将注意力简单停留在某件作品上,对一件作品的凝视,必定是微观的。
当然,在这个都市人群已经习惯于读图、速食、微博的时代,这一墙的画作可能已很难激起人们的观看热情。习惯性地,你也许会想,倘若可以刷屏,这一组混合多样的信息过后又将出现怎样的视界?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9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富贵满园》
李子玉作品 / 50×50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