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11年的“青年OCAT计划”的一部分,“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9月10日起在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开幕。这是一个针对当代艺术界内部的学术性展览,集中呈现“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这个大型的综合性当代艺术研究项目在过去一年之中研究、讨论和思考的结果。
尽管作为一个学术性极强的展览项目,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要了解展览的深意有点困难,但这个展览所涉及的17个文学艺术实践项目,却可以让观众从另一个层面了解当代艺术的多元生态。
研究涉及17个艺术项目
“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是由刘鼎、卢迎华和苏伟构思、发起和组织的一个进行中的研究、讨论、出版和展览计划,考察、研究和呈现的是在艺术和理论实践中建立和开展新的工作模式的尝试。事实上,从这个展览中,观众可以了解到,当代艺术不仅仅生存在传统的学院、画廊和拍卖场上。艺术家、批评家们正在尝试用多种方式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这种努力也许现在还看不出即时的成效,但对于当代艺术的长远发展,无疑有着潜移默化的力量。
从去年10月开始的“小运动”研究,涉及了17个艺术实践项目,被纳入“小运动”研究范围的是策展人在平时的旅行和工作积累中所接触到的、目光所及的艺术实践,这些项目包括了国内和国际的、过去和现在的带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实践。这其中既有艺术家个体的实践,如著名当代艺术家张培力的美院教学改革;也有艺术小组的实践,如小制作;策展的实践,如联合国广场;机构的实践,如博尔赫斯书店艺术机构、草场地工作站;出版的实践,如《概念商店》、《他们》;艺术史研究的实践,如“全球艺术与美术馆”;艺术事件的实践,如珠海会议等等。
在一年的时间里,策展人对这些艺术实践内容进行了研究。“小运动”的研究通过一系列的“群论”展开,在实践的现场和基地,与发起者、实践者、亲历者、旁观者和批评者围绕每个实践的背景、来龙去脉、影响以及它们背后的艺术理想展开深入的讨论。此次展览把讨论的录像也作为展品陈列出来。17个项目平行地陈列在展厅中,内容大部分都是策划人这几年收集到的一手资料或者和当事人的采访录像,而对于呈现这17个项目的文字和图片,策展助理苏伟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这些都是展览的作品,而不是资料。事实上,他也不认为这是一个文献展。
“小运动”不是什么
为什么给这个项目取名为“小运动”?面对这个问题,策展人刘鼎、卢迎华发现,澄清和讨论“小运动”不是什么与解释“小运动”是什么可能是同样重要的。因此,他们甚至专门撰写了一篇文章《“小运动”不是什么》。
事实上,“小运动”它与任何社会运动没有关系,这个命名来自于策展人对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的感受。在他们看来,“小运动”与大小无关,与规模无关,在“小运动”中所指的“小”不是相对于“大”提出来的。“小运动”的研究和展览计划也不是一次历史性的回顾,尽管它涉及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0年后的文学艺术实践。它也不是全球性的归纳,尽管它也涉及了来自美国、欧洲的数个实践案例。在策展人看来,这些艺术实践尽管五花八门,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激发了艺术家独立的、有针对性的艺术创作。这些实践有的已经终止,有的甚至还未有更广泛的传播,有的虽然一再被作为历史节点被提及,但对于其重要性还远远尚未被充分认识和谈论。
除了此次展览,这一研究项目的另一个成果是一本与展览同名的书,这是一本介于展览画册和理论文集之间的出版物。其中针对相关课题选编了若干理论批评文章。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