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是艺术?南山区愉康花园的居民们发现他们正与艺术迎面相遇。10月18日,“我家艺术馆”系列展览活动走进愉康花园,三个参与家庭分别以“复制空间”、“书法展”及“梦里水乡”为主题变身艺术馆,向人们展示。
“我家艺术馆”是旨在展现改革开放30年来南山不同阶层家庭面貌与居家文化的公益活动。策展方拟选择30个家庭作为展览空间和主体,并根据30个家庭空间文化风格和主人品位邀请30组相应的艺术家(书画家、观念艺术家、雕塑家、摄影家等)参与,与主人一起进行艺术家庭的作品创作与展示。活动自开展以来,已有三十余家庭报名,由于参展家庭所具有的文化特点的代表性、不重复性,目前合格并正在积极筹备的家庭有20余家,尚可接受部分家庭报名参加。
留法艺术家前来构建艺术空间
留法艺术家陈洲与张晓静6日来到深圳,与之同行的还有一群前来调研深圳艺术生态的广州美院学生。他们是继“我家艺术馆”9月10日推出首期展览以来的第二批参与艺术家。
现执教于广州美院的张晓静告诉记者,他们与上次参展的杭州艺术家何海是朋友,何海与北京艺术家邓大非构建的乌托邦小组年初在上海证大现代美术馆开展《家庭美术馆计划》的项目,即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开放私人空间,将美术馆搬到个人的家居环境。对于艺术如何走入百姓生活,各地艺术家都体现出付诸努力的探索。陈洲与张晓静在广州发现一位迷恋书法的老先生,70多岁,写书法30余载,家里所有空间都糊满了书法作品,老人过着封闭与隔绝的生活,从不参加任何书法活动,也不与他人交流,更谈不上售卖作品,大多数作品是写在他捡回来的木板上,地上、墙上、天花板、家具上书法无处不在,特殊的生活方式构成了其特殊的文化特点和气质。取得老人信任后,陈洲与张晓静将老人的书法空间完全复制到自己租来日常起居的小楼里,成为家庭艺术馆对外展示。
此次“我家艺术馆”的展览之一即是将广州民间书法老先生的家庭特质再次复制到深圳的书法家沈桂林家。与老人没有生活压力下安然书写的状态不同,沈桂林来深10年,平日忙碌,每日习字两小时之余不断受邀参加各种展览、在多个机构和学校进行教学。将两种都以书法为载体的生活对接并发生关系的结果,就变成了沈桂林如今对外展示的家庭艺术空间。生活在空间是完全的书法环境之中或许不免有种压抑感,但沈桂林表示,正是因为这样的压抑感,令他自身在日常紧张的工作、生活中找到一种释放。
走进三家艺术馆
三家艺术馆除18日晚在愉康花园广场举行的启动仪式上广而告之外,小区里张贴有海报一路指引。踏进12栋,满眼就都是书法家书写的《三字经》。进得家门,让人吃惊的是书法对空间的整体占有,天花板、墙上、门、空调、电视机、风扇、桌子等等全都贴满了各种字体的书法作品,三室一厅的房子迎门便是一张铺着毛毡的大案台。
沈桂林为三口之家,与妻子在大学原本学的都是国际贸易。自小喜爱书法,研习20余年,到深圳后由爱好逐成本职。在四处空间糊上的书法作品除沈桂林自身的作品外,因为此次“复制空间”展览加入了不少广州老先生的作品,墙上挂着众多粗陋的木板,就是老先生的墨宝,诸如“行影扫阶尘不动,月光穿溪水无痕”等等。沈桂林希望的是通过类似方式展示传统书法,并以之探寻书法在当代面临的一些文化冲突问题。
与沈桂林对面而居的邱显涛是一个在外企工作的白领、骨干、精英,由于受艺术家朋友的影响,这几年来也对艺术领域有些许了解和爱好,这次参加活动是以自己的家庭展出书法家沈桂林的作品。为给家里增添点艺术氛围,邱显涛的母亲还拿出了自己刚刚完成的花鸟“十字绣”作品挂在墙上。
老杜和妻子冉然都来自江苏水乡,多年的深圳生活使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怀恋越来越深。他们一直希望在自己的家里找到一种儿时的“水乡”感觉。通过朋友介绍,他们报名参加了“我家艺术馆”的活动,通过一段时间沟通交流达成共识,艺术家陈州、张晓静带领学生为他们的家庭的现场绘制了一幅“江南水乡”的壁画,画中白墙黑瓦,细雨初濛,燕子轻剪,借此实现他们“梦里水乡”的愿望。
策展人杜应红表示,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艺术一些、让艺术家们更加生活一些是“我家艺术馆”活动的关键词,通过这个活动其实是向大家表明,艺术并非高高在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艺术家、每个家庭也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艺术馆。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833,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秋实》
云峰作品 / 34×34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