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2.14)不久前,越秀山脚的以太艺术广场还在以宏大的气势、强劲的宣传进军艺术市场。可日前笔者已获悉,该广场将于3月初歇业。如此短促的命运,不禁使我想起同样是时运不济的“国际艺术城”。
1994年筹办的“国际艺术城”建于广州美术学院旁边,以出租场地的形式吸引艺术经营者,但由于对市场认识不足,结果不到半年就奄奄一息。
艺术广场也好,美术城也好,甚至只是一间小小的画廊,立足点都应是市场。市场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经营者只不过是桥梁。如果买卖双方中任意一方没有上桥的欲望,或者桥梁架得太高,其结果不难想象。
不能说以太艺术广场的经营者没有下功夫,他们请了多位著名画家来当艺术顾问,也作了不少宣传,但仅是一些装饰性强、价格较低的作品才销出小部分,那些几万到几十万的作品却乏人问津。业者把销路不畅的原因之一归究为广东人文化层次较低,殊不知经营画廊的要旨就是提高鉴赏者的层次。而且,能以投资或类似投资规模的数额去购藏艺术品也说明购主是有一定鉴赏能力的。
要把艺术作品作为一种高档商品拿上市场,对其“包装”的讲究、宣传的力度、品质的确立和市场的形容决不亚于卖时尚的高档服装、香水和皮具,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好画家及其好作品也是一种“名牌”,要达到品牌的水平,经营者需要花多少精力、时间和金钱,消费者和投资者都心中有数。
海外一些艺术经营者已经把经营艺术看成高科技产业,他们认为艺术一定要企业化,然后才能市场化。国外一些成功的艺术企业和拍卖业已经上市,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三产业。
倘若对艺术所知不多、缺乏市场经验,就贸贸然把大笔资金投下去经营画廊,到头来恐怕只会血本无归。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