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乃中华腹地,孝义是三晋腹地,大地上的文明深藏其间,历岁经年,终于养育出各种艺术精灵。孝义皮影便是耀眼的一种。
孝义是块神奇的土地,胸过汾河,背靠吕梁。此地人不单能耕善种,自给自足,还创造出各种艺术,或唱或演,亦雕亦画,以抒发情感,慰藉自己的心灵,其中戏剧尤甚,孝义皮影便是此中的精粹。
我国是影戏大国。神州四方,南北各省,皆有皮影。皮影的历史悠久,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元,滥觞于明清。在长期发展中,由于各地风俗文化的不同,皮影风格因地域不同而相异。皮影属于戏剧艺术,但不同于一般戏剧,它不是由人来表演,而是借助于雕刻出来的艺术形象,摆台设帐,投光为影,以影为形,随形演唱。它是融雕刻、绘画、戏曲、音乐于一体的一种综合的艺术。这样,各地的乐调、民歌、唱腔、戏剧、雕刻、剪纸等艺术因子便深深地融会其中。它成了一种地方民间文化的集合体。这便带着各地独有和强烈的特色,为人们喜闻乐见。在古代广大的乡间,这种有光有影有唱有演的东西,是本乡本土自娱自乐的文化方式,称得上是大众百姓的“彩电”,曾经给人们以无尽的文化享受。
然而,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中,它却分外脆弱而首当其冲。它是综合的,缺一不可,只要缺少其中一项,无论是乐手、表演者,还是雕刻艺人,便即刻瘫痪和崩溃。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转型,农耕方式的现代化,农村人口的迁徙与身份的改变,特别是电视机进入农村家庭,这种受宠了千年的皮影遭到了空前无情的冷落。传承人老了,离去了,或者改从他业;那些老戏班里传世的家什被搬到古玩市场,成了卖品。皮影正在快速地离我们远去。
然而,在我们为皮影感到伤感和无奈之时,孝义似乎是一个例外。
这因为孝义一直有些人珍惜着自己的历史文明。他们不是像一般收藏家那样,只对昔时的神奇的皮影遗存感兴趣,而是着眼于这一古代艺术的文化整体。近二十年来,他们一直注意普查,深入挖掘,致力传承,并着手全方面的研究。由此还建造了一座专题的孝义皮影艺术博物馆。
现在,我们手里的这部书就是一个充分的证明。从孝义皮影的源起、流变、传衍、兴衰,到唱腔(皮腔与碗碗腔)、剧目、艺人、表现方式和雕刻手法、程序及种种特征,都有周详的记录、精细的分类和透彻的阐述。所收集的皮影及相关文物,不仅表现了孝义皮影历史文化之丰厚、艺术气质之强烈,还体现出本书作者也是两代皮影专家所尽的心力。
现在拿这样一部厚重的书在手里,会使我们感到拥有了孝义皮影的一份家底。
我一直认为,每一种遗产后边都应该有几位专家。所谓专家,就是文化上的明白人。他们真正知道文化的价值在哪里,应该怎样保护与发展。他们不会叫文化遗产流散而去,也不会叫它们被商业化庸俗地挥霍掉。有他们在,我们才放心。
为此,我对这部书的作者表示祝贺。
且为序。
(朱景义、朱文《孝义皮影戏史话》序)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