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亭台。梁尘寂寞燕归去,黄蜀葵花一朵开。”“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前者是唐人郑裕的诗,后者是宋人晏殊的名作《浣溪沙》词,二者文意颇相近似,第二句且一字不差,燕归去和燕归来虽然节令各异,而造境差近。论年代当然是郑前晏后,论优劣显然词胜于诗。如果晏殊是受了郑裕的启发或影响,于郑诗有所借鉴的话,那晏殊可说是一个高明的后来者,高水平的借鉴者,这样的借鉴,哪怕造境相近,甚至个别词句完全一样,依然是有价值的。而同是宋人的两首词,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先是曹组有《卜算子》曰:“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后有辛弃疾《卜算子》:“修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知无数。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着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两篇如此雷同,不可能属巧合,必有一人抄袭,查曹组生卒年不详,只知他在宣和三年(1121年)赐同进士出身,此前曾六次应试未第。而辛弃疾生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要晚了几十年,因此很可能是辛袭曹词。辛是高官,枢密院都承旨,加龙图阁待制,又是大词人,曹只是个闲吏,官止睿思殿应制,艺术上的成就及影响也不如辛,然以此词论,则是辛不如曹,凡易动之处都如此,后二句尤见高下,盖不无雕琢痕也。若此推断成立,则此事对幼安宁有益乎?殊令人不解。至于绘画史上的抄袭剽窃行为,更是屡见不鲜。初学之人临摹他人或前人的作品,已经成名的画家偶尔临仿他人的作品,作为学习和借鉴的门径,并不奇怪,也无可非议,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完成于北宋末年,在南宋初已有摹本,直至明、清时,临摹的画家依然大有人在,大多会署明临某某或仿某某笔意,亦有仅署己名者。古无“知识产权”一说,故亦有借以谋财的情况,大画家恽格,还在他活着的时候,摹仿其作品卖钱者即已有之,甚至有买得赝品而持以请他签名的。时至当下,则此风已经泛滥成灾,不可遏止,并且名利都要。明火执仗,毫无顾忌,学习已非其目的。如2006年8月《美术报》所载,某作者临袭江宏伟作品而获十届美展银奖;某作者临袭郑雅风作品而入选展出等事,可谓典型。鄙作亦荣幸地为画友们广泛“采用”,有略作改动,自署其名,并由知名出版社作为教材出版,堂皇上市者;有完全照搬,同样自署其名,公开刊出者;有代我“创作”,大书我之姓名,至买者持来着我本人鉴真伪者;更有将之上网,贱价招买,地址、电话齐全,全然无惧者。什么“知识产权”?要维权从何维起?开始也有些气恼,久之见怪不怪,此或可谓吾民古风之“与时俱进”罢,噫!
戊子九月二十七日夜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