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希特早期对图像的兴趣很大程度来自美国波普艺术,但进入1960年代中期,他很快摆脱了这种影响。1964年,里希特受画廊主史梅拉委托,以其肖像照片为蓝本绘制了两幅几乎一模一样的作品,这种手法在1965年同样体现于《摩托艇》(Motoboot, 1965)和《如厕纸卷》中(Klorolle, 1965)。这些作品表面相同,实质上却由于特殊手法的处理而呈现细微的视觉差异,并完全不同于美国波普艺术体现出来的商业化特征,它们标志着里希特运用图像新阶段的开始。此后,里希特对不同媒介的图像进行探索和创作,批评家把这一类作品称为“照相画”(photo-painting)。[1]里希特和他的作品
里希特的照相画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其图片素材均录入里希特亲自编撰的以“图集”(Atlas)命名的出版物。[2]1962年开始,里希特便大量收集报刊杂志、家庭相簿、明信片、海报上的图片,至今已增至783版,而艺术家亲自参与的排版和设计也是精益求精,图片比例五十分之一,依照不同主题和时间次序又细分为百余个专题。“图集”的功能犹如百科全书和地图索引,于其中,我们既可以用数量庞大的图片构建一部社会史,又可以窥探里希特的创作历程。
艺术史上,制作“图集”的传统早已有之。“图集”一词更多靠近德语,而非英语传统。16世纪开始,它作为一种书籍样式来传递天文或地理知识。[3]法国画家克劳德·洛兰从1635年开始,挑选出自己的195幅作品并以速写本的尺幅临摹它们,从而创作类似作品目录的《真理之书》(Liber Veritatis)。洛兰的临摹和创作几乎同步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理之书》不仅显示了艺术的真实性,也反映出洛兰的美学趣味。19世纪以后,由于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发展,图集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的范围,用以辅助了解系统的知识。在社会史领域,1924年,艺术史家阿比·瓦尔堡开始着手《摩涅莫辛涅图集》(Mnemosyne Atlas)的庞大计划,力图用图片来收集时代记忆。近似里希特的分类工作,瓦尔堡将收集来的艺术印刷品、传单、新闻图片、邮票、海报等依主题分类,1000余张图片使我们得以把握整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广告] 作品编号1003382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酒仙邀月图》
鲁叁田作品 / 50×50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