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类似于面目,人人都可以有,只是要想出类拔萃、让人欣赏就难了。面目,既有美丑之分,也有气质之别;而气质,则不纯是表面的、形式上的,还决定于内在的、精神的东西。书法的风格,不光是要追求新奇独特、多样不同,更需要丰厚的文化内涵。面对一张漂亮的脸旦,众人同美同好焉,容易达成共识;但是,对于一幅书法作品,欲评价其优劣,却因人而异,结果复杂。应该承认,除了视觉效果的差别之外,不同的书法风格背后,毕竟还蕴含着格调之高低与趣味之雅俗。书法风格评判的标准,也像其他类艺术一样,模糊而不确定、主观而不客观,同时,还要受到社会的和经济的等多元因素的影响。由生到熟、先入为主、胜者为王、从众心理,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常识,人们看待书家其名气和风格的眼光,也大多如此。某家风格,起初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只是其作品发表的多了,人见多了,习惯了,也便成了风格,犹如鲁迅先生说的“地上的路”。遗憾的是,对于书法艺术的思辩和深层次的认知,人们大多无暇或无能顾及,所以曲高和寡也就成了正常事。一种书法风格,如果能让内行人(外行人的看热闹不足为据)望而却步,它就是高明的;反之,让人看了不服气,说,这种胡涂乱抹,我也会弄、比这还好,就不妙了。书法风格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的,其必有所本,有所出处,查看书法史上书体与书风的整条发展轨迹,莫不如是。初习书法,总要临帖,因此肯定要受到某种风格的影响。启功先生在《论书札记》中有云:“名家之书,皆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耳”,真折肱之言!试拿清人施闰章书法与启功书法相对照,其结体和线条之间,颇多仿佛处;只是启功书法的结体、用笔与线条更加系统化、程式化,风格也因之更加凸显。风格,应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试想,今天这样,明天又那样,偏重笔变化而忽视统一,还谈得上什么风格?同时,一种风格既成,其标志愈是强烈,则其符号化特征愈是难以被冲破。人们常埋怨名家书法老是一个模样,但问题并不是单方面的。当然,从书家本身看,想创新,也许艺术才能不逮;可是,他一旦变了,若变不好,人家会不再接受、不再喜欢,大概无人愿意冒此险。然而,一位书家的风格成熟与确立之后,并不等于说从此他就可以不思进取了,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走向单调。风格,在“一以贯之”的条件下,总是可以深化的,“尽善尽美”的高境界,大概谁也没有理由和资格说。真正的大师,除却阻于寿限,是不会迷失方向的。1999年2月8日于湖西小楼竹窗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