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沈明权出生于杭州,得湖山钟灵之气,秉性颖慧。我拜读了作家陈军先生为画家所写的《竹韵斋读画偶记》—文,情文并茂,言简意赅,基本上对画家成长过程说得恰如其分,没有我置喙的余地。我只能在陈先生这篇文字的基础上扩而充之,做一点演绎,作为“陈文”的一点补充而已。
首先提到画家八岁时起学笛,束发之年从江南笛王赵松庭先生“弄箫舞笛数十载”,“让心蓄满自然的箫声”。由此可以肯定,画家从小对音律就有了敏捷的悟性,而音律又与书画艺术密切相关,潜移默化,息息相通,当一个偶然的机遇,画家成为文人面大师陆俨少的入室弟子,于是促成“时而挥笔作画”,在“墨趣陶中浸淫(着)山水清音。”这样,音律和绘画、书法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因之在几年之内,书画尽得真传,“维妙维肖”,于是“小陆俨少”之名鹊起。画家曾为生计,还从事过鲁班技艺,间接裨于六法。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就有过这方面的亲身经历,在他的许多作品上间或分别钤上“木人”、“木居士”等大小印记,说明是他艺术生涯中的光辉一页。还值得提及的是,画家对书法起初下过不少临池功夫,后书画皆接近乃师,随着绘画变法,书法亦有所改弦更张,从他出版的《沈明权书法选》所写陶潜诗文,自成风貌,既有徐生翁的刚硬古拙,又富于鲜明个性,书画结合,巧若天成,更好地证实凡是中外享有盛名的艺术家,都具有多方面的才情。从而充实并提高其创作才能,取精用闳.探颐索隐,于是大器告成。任何一位大家欲走上成功之路,尽管其经历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总的不外乎吸取丰富多彩的营养,转益多师,进行交融,才能独树风格,屹立艺林。画家沈明权既被称为“小陆俨少”,他并不因之而满足现状,固步自封。在画家的《学画杂感》中,公开揭示出自己的“艺术宣言”,“要想独树一职,必须造险破险,造险可分大小,大险大破大家也,无险可破画匠也。”我们看画家是如何破险?是大破,还是小破或无险可破?当我参阅他的全部近作之后,承认他履行了自己的宣言,已经打破原有的格局,是大破而不是小破,更不是无险可破的匠人之作。
我们今天有充分条件将画家的创作与乃师传世作品做一番对比考察,不难看出师徒已经分道扬镳。首先,是创作思想的改变。具体构图方面变化突出,受到汉画砖的影响,诚如陈军先生所说:“他崇尚陶渊明营造的那种闲适超脱的宁静美,那是充满野趣,能使身心疲倦的现代人复归宁静心智的艺术甘霖。在他的笔下,奇崛奔放让位于鸣鸟归鸦,而宁静空灵的山峦代替了高耸挺拔的群峰……在那种纯淡泊的意境里,大肚小脚的怪树,歪斜多彩的老屋,列队整齐的小树,以及使人联想起汉朝‘井田’的原野。无不透出一种灵气,新的风格,新的形式,明权兄终于从阵痛中走进新的天地。”
我还得补充一点,诚然画家通过陶渊明田园思想和乃师亲授于的技法,参照汉画砖,终于进入自己的新境界。但我们不能忽视他们师生之间承传的迹象,虽然构图和恬淡宁静的意境变了,然少数具体描绘手法及色泽渲染等细细观察起来,自有其渊源出处。
画家新风格的出现,即引起各方的青眯,由国内延伸至东南亚一带,备受好评。1993年在香港和新加坡举行的两次艺术品拍卖会上,他的《群山瑞雪图》和《小康人家图》均名花有主,一时“洛阳纸贵”。尤为难得的是,新加坡著名鉴赏家、艺林堂主人张美寅先生对画家情有独钟,从欣赏他的艺术作品而彼此成为莫逆之交。我这次专程前往画家故里和画室,陪同参与创作活动,再次领悟人文地理的古今实况,从中受到各方面的启迪,并在陈先生大文的基础上,杂凑成篇,潦草塞责,知我罪我,尚祈主人,画家和国内外读者予以亮誉是幸! 1998.1.3
[广告] 作品编号10030910,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牧趣》
阳秀萍作品 / 50×96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