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时,江山为蒙古族所统治,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韬略难以施展。不过,他们皆精于诗、书、画,艺术造诣颇高。在绘画上,他们多通过描绘松、梅、兰、竹、菊等物象来传达一种情怀和表现自己的品格。其中,精于墨竹者甚多,赵孟頫、高克恭、柯九思等画家皆擅画墨竹,而柯九思更可堪称一代翘楚。
柯九思画竹师法北宋文同。文同极为喜欢竹子。在扬州知州任上,他得知筼筜谷多竹,便常去那里观察、写生,且在自己的宅院里也种上了竹子。他每天望着竹子,仔细琢磨,对竹子的形态、生长习性等各方面都了如指掌。他作画前就已“成竹在胸”,因此画出的竹子自然生动传神。后人画竹多以文同为宗师,体现了同一题材一脉相承的延续性。
我们现欣赏的柯九思《双竹图》(见图)为纸本,水墨,纵86厘米,横44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画面上,两株竹子从左侧伸入,一直一斜,姿态各异,惟妙惟肖。竹节实中带虚,竹干劲挺,竹枝有一种饱含弹性的张力,竹叶虚实相间、疏密有致,嫩芽生长于竹节间,活脱而富有生趣。
柯九思创作过许多以竹为题材的作品。《清阁墨竹图》就是其中的一幅。与《清阁墨竹图》不同,《双竹图》构图简洁,没用花卉、坡石作映衬,画面明净,布局清朗,形态端详,笔墨秀润,给人以清风拂面、秀逸洒脱之感。柯九思常以篆法写竹干,以草法写枝,以八分法或鲁公撇笔法写竹叶,也常以浓墨为面、以淡墨为背,用坡石、野卉点缀其间,使作品自然有趣、意境简远、格调文雅、生机盎然、富有逸趣。此图以浓墨画叶面、以淡墨画叶背,用笔秀逸,用墨浓淡有致,每一笔有起有收、沉着挺劲,表现了竹子在阳光下含露欲滴、静谧安详之态。同时代的王冕评价柯九思画竹“力能与文相抗衡”;虞集说柯九思的竹木师法文同,“而坡石过之”。总之,柯九思的竹画广为时人所赞誉。
柯九思虽师法文同,但两人的画竹风格又有所不同。与文同那枝叶茂密、潇洒秀润的画竹风格相比,柯九思的竹画更为简洁清旷、空灵淡逸。文同画竹苍浑沉厚,略趋于写实;而柯九思笔下的竹,则有一种野逸的风貌。高克恭画墨竹也师法文同。他画墨竹笔法凝练,墨色清润,结构谨严。他曾在自己的画中题识曰:“子昂写竹,神而不似;仲宾写竹,似而不神。其神而似者,吾之此两君也。”可见他相信自己画竹已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文同、高克恭、柯九思都是文人画家,他们主张以挥洒笔墨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性情。这是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觉醒。艺术崇尚创造,创造源于人的精神气质,具体表现为艺术家主体精神与时代风尚的有机融合及表达呈现。在绘画理论中,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应目会心”、“万趣融其神思”的“畅神说”,王僧虔提出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及苏轼提出的“神似”等,都是说绘画要表现人的主体精神,要追求“得意忘形”的境界。他们都推崇即兴式的艺术创作。柯九思的《双竹图》可以说是典型的即兴作品。从此图的笔势墨迹来看,可谓颇为得“意”。画上没有题诗,落款也很简单,仅在右下方落款“敬仲”,无纪年。题款下钤葫芦章“锡训”(柯九思堂号)和“柯氏敬仲”、“敬仲画印”两方朱文印,以及一方“蕴真堂”(清末民国时的著名书法家兼文物收藏、鉴定家冯恕的堂号)收藏印。柯九思享年54岁。由此画精练的笔法、墨法来看,它可能是画家四十岁左右创作的作品。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别号五云阁吏,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得元文宗宠爱,至顺元年(1330)任奎章阁鉴书博士。文宗驾崩后,受排挤。精墨竹,间作山水。作品笔墨沉着苍秀,石皴圆厚,点缀杂树、野卉,饶有生趣。书法学欧阳询,得其雄健稳秀。善诗,尤精宫词。主要画作有《清阁墨竹图》,故宫博物院藏;《晚香高节图》,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