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少君的绘画作品所呈现的意念世界中包涵了三个具有互补关系的结构层交。这或许与画家的思路有出入。但由于其绘画这“文本”所呈现出的内容及风格流变方面有着内在的关联和一致性,从而昭示出一种强烈的符号意识。
任何画家都以其“作品”的完成来实现自身的艺术追求,作品一经形成并投入“欣赏流通”过程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为画家始料不及的艺术审美和文化信息,就此意义而言,作品之“文本”具有超乎画家所认同的价值。而对“文本”的认知又必然通过对形式的感悟及理性的升华来完成,所以,画家申少君作品的三个互补结构层次自有其本体的价值。一、表层·叙述
传统绘画表现的往往是过程中的一瞬,由于这一瞬经由画家提练升华便如一把开启想象之宝库的钥匙,在读者的联想中还原出过程的种种细节。由是,画家仍有意无意地在向读者讲述一个故事,但对于那些力图强化主体意识、突出绘画自身语言的画家,画家之于绘画显然多出几分束缚,少了几分表述价值。力争打破固定的叙述程式,成了许多画家所追求的目标。
这是一个若即若离的叙述结构,作者飘忽而又沉着的笔触娓娓道出的一个浪漫轻松的梦幻话题,看过漓江归鹭之系列后,读者会自行构筑起一个时断进续的想象世界,显示着鲜明的文化意识。我仍以为,作为画家创作的内驱力和内在的根据是有异于较正统的中原母体文化的古代楚文化,是画家在潜意识层为自己情绪找到的合理物象,创造现代神话境界的欲望。基于此,绘画叙述的构架呈现为画家申少君所独有的轻松,叙述语言亦潇洒自如,从而无处不烘托出诱发出一种梦幻意识和浪漫境界。
这是一个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故事”,故事的主干是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和生命的自由自在,是俯视意识的具象化。这些因素在种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绘画形态中,俨然已构成历史传说的优美的系列画卷。二、表层·象征
画家申少君的作品绝不是仅仅迎合大众欣赏模式和习惯的画家,在你被带入欣赏的境地之后,你便发现他的作品似乎在有意制造一种陌生的效果进而产生似是而非的疑问,显然,他力争作品的形象带有文化符号的意味。
我们知道,所谓符合,必须在系统中显现其意义,而审美符号又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审美涵义符号或符号体系。它不同于一般语言,又不同于一般艺术形象。而审美符号应具有双重性,即能代表所指的审美对象,传达特定的审美情感,审美特质,又缺乏在结构上同所指物体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所以,画家申少君的作品叙述对象因其传达了特定的并区别于表现客体自身所固有性质的某些情绪意念,其审美意义已远远超了“文本”的表现,毫无疑问已携带了某些象征的信息—使物象符号化。
如前文所言,符号自身的意义应在系统中显现,所以,受系统的制约(在其绘画作品中受文本构成的其它因素制约)在轻松和洒脱的表层背后,潜藏着种种不可言说的情感可能性,很难对付这种审美符号的情感特质进行定性分析,这种传统绘画形式所不能替代的。由此,次表层在意念中得以相互联结。三、深层· 回归
“情”和“理”是关系历史来为评论家所关注的问题,在艺术中单纯的“说理”违背了艺术的规律,但很多优秀的作品都处处表现出一种“深刻哲理”,而这些作品又极富艺术感染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抒情是说理?无人能下判断。由此可以说,天下一切“至情”皆“至理”—大概是因理在情中析出,理可还原以情吧,那么,画家申少君作品中种种不可言说的可能性是一种深刻的“至情”所造就是“至理”,一种在激烈的情感过程中悟出的普遍存在的“人生经验”?这是一种自在人性的回归,至此,画家申少君便完成了其作品的表述意蕴,从总体上达到了自己的追求目标,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作者:孙金韬 摘自《申少君》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