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作为名词,在中文里经常用以形容内心难解的郁结意象。早在魏晋时,社会的黑暗使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内心充满了痛苦,因此,诸如“胸中块垒”的词汇就常出现在他们的诗中,此后,“块垒”也多被历代文人所喜用。块垒即“结”。著名的苏东坡也曾在他的绘画中用“树结”形容他心中的结。“结”变成通俗汉语即是“疙瘩”,口语里也常说“他心里有疙瘩”。块垒、结、疙瘩,即是形容物象的词汇,也是描绘内心状态的语言,这是汉语的一种特征,所谓比、兴、意象化之类。
我用《不解之结》为题为陈宇飞作品展作序,是想指出陈的作品中人物和其它物象,多以疙里疙瘩的结状造型来塑造形体。一方面这个“结”状物成为其语言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结”状这个意象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郁结。
陈宇飞早在1984年的作品,就使用了意象化的手法。当时的作品,或以凝固了的、仿佛被挤压得变了型的人物形象,或以挤压在一起的人群,来表达他的生存感觉。80年代中末期,他的作品曾出现轻松、幽默的情调,但90年代以来,早期作品中的压抑情绪又回到了其作品中,而且作品开始出现“结”状的言语。“结”是组成人物、物象的基本造型手法,又是用拥塞的人群构成画面整体效果的方式,使画面充满了透不过气来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无疑来自他的生存感觉,无论是吃快餐的人群,为生意奔忙的人群、挤车的人群,还是如烂肉般堆积的人群,即成为作者眼中非人的生活状态,又是作者对自己内心状态---拥塞、紧张、压抑的意象表达。
[广告] 作品编号10033684,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观沧海》
鲁叁田作品 / 47×47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