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的欣赏活动,是在欣赏者参与下的一次再创作。再创作,当然需要经验。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有云:“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凡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书法艺术不是一重特别通俗的形式,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艺术,所以客观上可谓“音实难知”,所以书法家及其作品被欣赏时可谓“知实难逢”。只有读者有了相应的审美经验,这种经验相当的丰富了,这种艺术形式才能广泛地播布。
俗语云:“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此语应用范围甚广,可以针对杂技、耍猴子的,可以针对说大鼓书、扭秧歌的,还可以针对京剧艺术、书画艺术等等。比如理解叶恭绰《遐庵谈艺录》中的这段话——“务使大字如细字之精练,细字如大字之磅礴;大字缩小,固有气势,小字放大,亦有气势”——只是说明写大字与写小字的“气势”,但不懂得结体与取势、中宫与用笔等关系的读者,就无法全部领会其奥妙,虽然说这个问题还不是一个有无实践经验的问题。
简单的艺术形式,读者的反响如矮子观场,随人起哄、瞎乐,也无关紧要;复杂的艺术形式,有些读者虽然也可以说出很多似乎很有道理的东西,但到底是否贴切,是否真懂其文化内涵,则难以轻易识别——这也是俗文化之所以盛行的一大原因。对于书法的欣赏,外行的看热闹无所谓,但书法家中,也存在不少私是而非、不知其所以然的观念。“久病成医”,是经验的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作诗”,也是经验的积累。算得上戏迷、票友的,都能哼上几段,对传统的剧目如数家珍,倘若演员在戏台上有所创新,对某几句唱词唱腔有所变化,他们是能察觉的。
虽然能拿毛笔的人不少,都可以充内行,但深层次的书法学或者书法艺术,毕竟是一门很不通俗的专门知识和修养。今天,毛笔已不流行,书法艺术相对陌生起来。不知书法为何物,或者仅仅知道书法就是篆隶行楷草,而不知关于书法的历史的和文化的相关内涵,要谈清楚什么是笔法、墨法、笔势、字态或者品味到其中蕴藏着的气息、韵致、格调、趣味、自然、境界等等,就不可能。可怕的是,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者,再能有机会影响一批人,则误解产生的深广度是很大的。“书法,不就是写字吗?”倘若外行不服气,拿这样似乎真理的话来反驳,也确实难以用几句话说清楚书法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样才算好,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
子曰“道不远人”,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道之有无,虽有客观,然道之远近,亦由主观,信哉。能“不泄迩,不忘远”方为达观。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