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生意红火的沪上画廊,现如今却陷入了尴尬之中。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由于众多买家爱上了艺术品拍卖会,字画市场的资金流向发生了巨大变化,本市不少画廊难以为继,画廊总数在悄然减少。据悉,去年字画市场的流通资金达数十亿元人民币之多,但其中大部分资金都流向了艺术品拍卖会,画廊显然被抢走了“金饭碗”,只赚了些皮毛。部分画廊无奈转行
去年下半年开始,申城渐渐出现画廊关闭、兼并、转租的现象。国内闻名的画廊“东海堂”也关了大门,“堂主”徐龙森往返于京沪两地,频频出现在大型拍卖活动中,将资金投向了旅美画家陈丹青。市中心的热门市口,一些画廊将门面缩水,甚至转租他人做服装等其他买卖。例如,这几年来在茂名南路上经营得很火的某画廊,去年第四季度却转租给了一家床上用品商店。
拍卖行仍是主力军
对于目前沪上画廊转行的现象,圈内资深人士杜先生分析认为,主要与去年下半年字画市场的急速下跌不无关系。“去年上半年,整个市场涨到了一种近乎疯狂的地步。一些外地私企经营者纷纷入市,频频出手,今天买进,明天就卖出,使市场陷入了一种非理性状态。随后出现的部分买家急抛急售的现象,可能就是造成一些画廊退出市场的原因所在。”
他表示,真正有资质的画廊都有自己的固定客户,“但对于那些趁市想赚快钱,缺乏专业资质的画廊来说,由于画作来源不扎实,风险承受能力较弱,退出江湖是意料中事。”他指出,实际上,艺术品拍卖会始终都占据字画市场的主角地位,每年市场40%的资金流向都集中于拍卖会,画廊只占据了一小部分。
画廊整合已成大势
目前,沪上画廊出售的画作,多半都是尚未“出头”的新人,投资客需要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对于大部分只想以画作装点新居的普通市民而言,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的画作未免难以高攀。因此,上海尚朋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老总曹恒春认为:“画廊应该放下架子,力求亲民。”他建议,开辟文化区域和纯商业区两大画廊区。前者可以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高校等为纽带,引导大众的欣赏水平;后者则可以金融、商业为经济后盾,探索不同的经营模式,以求适应不同层次的消费者。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