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报道 |
保真商城 | 名家合作 |
2017-08-31 “空成迹”刘文炯个展展览海报《负空间—瓷白》刘文炯50x40cmx32016年综合材料《负空间—玄》刘文炯2017年综合材料《负空间—玄》刘文炯30x40x9cm2016-2017年综合材料《双重空间—黄》刘文炯100x80cm2015年综合材料《双重空间—紫3》2015年综合材料北京 展览时间:2017-08-31-2017-09-23 开幕时间:2017-08-3116:00 展览城市:北京-北京 展览机构:成当代艺术中心国贸空间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贸商城B座三层NL3011-3012 参展人员:刘文炯 展览介绍 我们荣幸地宣布,艺术家刘文炯在ChengProject(成当代艺术中心国贸空间)的首次个展《空成迹》将于8月31日开幕,呈现其2014年至今关于“空间”的创作探索。刘文炯的创作得益于他近15年来“跨学科”的工作方式,画面“空间”的思考和实践得以在持续的学者方面的努力和研究之下,构建了一个自己的绘画语法逻辑。刘文炯,作为当代艺术的创作者,但同时,被公认是艺术、文化和社会史的学者,2004年,研究生在央美主修民间美术,并开始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博士攻读美术考古,2016年,进北大做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区域艺术社会史。随着课堂上和田野中对文化遗存广泛、深入、持久的涉猎,刘文炯日渐专注于其背后的精神性沉淀和特殊美感,并回归到创作的画面中。这种在学科中对时间性的追摹,将艺术家带入了创作概念层面的诗性、冥想。”跨学科“的行为和过程之中:既影响着观念、精神层面的表达对象,也制约着技术、语言层面的表达方式。尤其是二者间的微妙、复杂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错位和困惑,令刘文炯迷醉。展览题目“空成迹”的“空”,是刘文炯十几年来持续研究的“空间“概念,空间与精神维度的具体关系,与表现对象的历史、当下等位置关系,是艺术家不间断的思考和实践。2016年,艺术家开始将他的艺术实践和学术研究完美的统一起来。当艺术家在学科研究中对考古学知识及方法的增进之时,画面上试图将文化遗存中古人的精神印迹表现出来,也慢慢由此开始了对之前创作画面的“破坏”,如同考古中斑驳的墙壁和印迹。即不断植入新的因素,画面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空间指向-《双重空间》,类似切片的色层的效果,是经过后一层色层对前一层叠加、收缩所形成的效果,艺术家由此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从对《双重空间》局部做技术性的联想时,在色层绘制的顺序中启发艺术家走向了《负空间》系列的转变,也使得作品从平面走向了立体。2016年初的一天,刘文炯偶然想起了2004年的一次《美术考古》课上教授的发掘例证:地面上发现了两个小空穴,因为形状上不甚经见,似乎要用特殊的方法来处理,于是将石膏浸入腐烂的木器所形成的空洞内,结果出现了一个箜篌的全形。刘文炯自然地运用考古的“工艺操作”-从地层学的角度来逆推考古发掘的过程,探索出新型的“特殊材料”,水到渠成的解决了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对抗了已有的绘画逻辑,进而完成了画面上的“负空间”。这种材料是“负空间”系列中“空间”形成的本体,又在经过处理后不留痕迹地包裹在外形。显然,这些作品不仅仅调动了观众的视觉体验,更引领观众和艺术家一起进入了历史的时间逻辑之中。正如艺术家所言“考古发掘是在真实的空间维度中进行的,而绘画则有着转译的环节存在”。“迹”既是静态的痕迹,“空间”的痕迹,也是动态的轨迹,描绘出艺术家从再现空间进入空间重构至开创刘文炯式“考古逆推法”的“空间”实现法的过程,进而其独具特色的画面语言和逻辑形成。从“双重间”到“负空间”,隐含着巨大的“空间”差异变化,即空洞或洞穴在画布上的出现。至此,“空”成“迹”。展览持续至9月23日。 |
推荐相关阅读 |
书画艺术报道 |
签约合作公告 | 我要签约合作 >> |
报道各地 |
特色专栏 | 总 2 期 >> |
名家电子专刊 | 进入 >> |
专题中心 | 进入 >> |
今日累计满额200元 随机赠送小品国画一幅 |
字画之家官网 | ||||||||||||||||||||||
|
||||||||||||||||||||||
返回 ↑ 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