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报道 |
保真商城 | 名家合作 |
2016-03-18 “绘画的可能”余晓个展展览海报《三角形乘3的粉绿》余晓104x104cm2016年《三角形乘3的灰》余晓104x104cm2016年《三角形乘3的意外》余晓200x200cm2016年《剩余价值》余晓2016年《四十五乘四十五的35度》余晓82x91cm2016年《五十四乘五十四的45度》余晓86x91cm2016年北京 展览时间:2016-03-18-2016-05-15 开幕时间:2016-03-1815:00 展览城市:北京-北京 展览机构:北京现在画廊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草场地红一号院E座 策展人:何桂彦 参展人员:余晓 展览介绍 文/何桂彦1960年代中期,当抽象表现主义走向式微的时候,标识着自启蒙时代以来,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的衰落。事实上,抽象表现主义之后,也意味着作为风格、形式、表现性的抽象已伴随现代主义叙事的没落走向了终结。尽管我们发现,1970年代以来,仍然有许多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具有抽象的外观,但从他们的创作观念和当时的艺术史上下文来说,这些作品大多是反抽象的,抑或说是反现代主义抽象的。以1960年代为分水岭,唯有观念性的抽象才赢得了发展的空间。在余晓的这批作品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抽象,尤其是形式——结构这条发展路径带给她的影响。如果将塞尚作为起点,在这条线索中,立体主义——俄国早期的构成主义——至上主义——结构主义——抽象表现主义中的“色域绘画”,也包括1960年代早期的极少主义,形成了一个极其严密的艺术史系统。对于余晓来说,这个系统的意义,在于可以为她提供丰富的、可选择的视觉语汇,可以为其作品进入抽象领域提供一条捷径。但另一方面,由于这个系统太严密,具有巨大的吞噬能力,艺术家在吸纳形式语言的同时必须小心谨慎,并且,一定要与其形成的创作范式、审美趣味拉开距离。倘若缺乏驾驭与控制画面的能力,这种有限的自由很容易会让艺术家陷入两难的境地。故此,余晓需要为画面注入新的可能性,需要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叙事拉开距离。譬如,对媒介物性的强调。在余晓的作品中,媒介实质具有双重意义,一个是以“物性”消解了既有的抽象艺术所追求的纯粹视觉化的表达。另一个是重新为这些带子设定一种“游戏规则”,使其成为作品形式运作的重要载体。在这个过程中,媒介不再是单纯的“物”,反而被观念化了。在《绘画的剩余价值》中,艺术家力图将废弃的胶带、纸屑进行形式的转化,赋予其艺术性。再比如,艺术家对“观看”的强调,对作品呈现的“场域”特点的重视,其目的,在于赋予作品一种不同于现代主义抽象的创作逻辑。在余晓的作品中,西方抽象艺术的语汇是其重要的来源,但并不是唯一的来源。那些感性的、手工化的团块、重新编码的语汇、具有符号特征的几何形体,这些要素都被艺术家凝聚在一起,共同去抵制现代主义那种自律的、精英化的内在叙事。不过,就作品形式语汇与意义的建构来说,余晓的作品内部具有很强的张力。艺术家需要利用这种张力,但又试图去平衡各种要素。例如,既要使用西方抽象艺术的语汇,但又需要对语言进行再一次的编码;既要赋予作品以内在的结构,但又试图对其进行拆解。用感性的、个人化的表达,去打破画面那种理性、冷漠的形式构成;用具有空间特征的形体去破坏绘画既有的平面特征。于是,在不断的“编码”与语言的重构中,余晓的作品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因为这些要素大多处于一种互渗与砥砺,调和与对抗,协调与博弈的状态。很显然,这是一种不同于现代主义范式的抽象,因为从一开始,作品的语汇与风格就不遵从同一种原则,相反,它们是碎片的、对抗的,充满了解构的力量。 |
推荐相关阅读 |
书画艺术报道 |
签约合作公告 | 我要签约合作 >> |
报道各地 |
特色专栏 | 总 2 期 >> |
名家电子专刊 | 进入 >> |
专题中心 | 进入 >> |
今日累计满额200元 随机赠送小品国画一幅 |
字画之家官网 | ||||||||||||||||||||||
|
||||||||||||||||||||||
返回 ↑ 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