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点,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其艺术本质。书法历来受到世人的尊敬与追逐,关键在于书写者可以通过书法的具体表现来表达情感和个性,通过这一温和且含蓄的表达方式抒发情怀引起共鸣,这是书法得以成为艺术的原因所在。一幅好的作品一定要能够打动人心,而非依靠夸张的形式去刺激人的眼球。
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兰亭序》、苏轼《黄州寒食帖》和颜真卿《祭侄文稿》,无一不是在情绪十分波动的时候写下的。其中或开怀、或伤感,总有一种情绪在影响着书写者。当然,这并非说好的作品一定要情绪激动才能写出来,空有一腔热血,书写却是失控的,同样不能成立。
对形式的关注和拓展到了现代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装饰层面,沃兴华将形式构成应用于书法的空间布局便是一例。近年掀起的现代书法风潮让人们从更多的层面认识书法这门艺术的延展可能,而随之带来的形式之风是有利有弊的。部分人在追求外在形式复古的同时,不免陷入了执著于外在的误区而忽略了书法的重要艺术因素,即情感的传达。所以要更加着重于书法的精神传递用途。因为过于形式化的艺术门类不利于在大众之间进行传播,同时也遏制了它的长久发展。
从书法的起源来看,文本内容是书法艺术所要传递的基本要求,此时,文化的传播也是书法的传播。与此同时,书法演变出多种书体来适应不同的需求。如汉代在碑额方面主要用小篆达到庄重肃穆的效果;民间在生活上则主要应用隶书或汉简,简单快捷。
现存古代书法作品多是诗文、书信等内容。并不是因为历史原因没有保留下其他类型的文本,而是以上类型更加容易体现出作者的情绪。诗文本身具备记事功能,同时包含作者对此情此景的看法。书信就更加直接,情绪跃然于纸上,容易促进诞生出一些好的作品。这样的“潜规则”延续至今,“文雅”成为基本要求。我认为,这在现代是好事情,因为书写技术学习起来较快,但是如果想提升书写的高度就必须有足够的文化底蕴,这在一定程度上刚好成为了艺术水平上的分水岭。
以此论,文本内容在书法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为它的发展建立了高度,也是研究书法风格成因的重点参考资料。但要注意的是,文本内容与书法本质不是对等关系。书法的本质仍然是通过笔法、节奏和空间等因素结合起来传达个人情感的艺术。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