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士标(1615-1698),字二瞻,号梅壑,又号懒老、懒标、梅壑散人,新安海阳(今安徽休宁)人。他原为明末生员,明亡后专事书画,流寓金陵、扬州等地,广交画友,寄情山水。他既是书画家,也是诗人,有《种书堂遗稿》(三卷)和《种书堂题画诗》(二卷)传世。绘画方面,他以宋、元及明代诸家的山水画为主要师法对象,倾力临仿、研习和融会,其中“董巨”、米氏父子、倪瓒、吴镇、黄公望、沈周和董其昌等人对其作品的影响较为明显。他的作品笔墨疏简、风格闲散、意境荒寒,颇具古意的同时又有自己的独特面貌。他的绘画风格对清初的扬州画派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扬州画派的简笔水墨和粗率的画风可能与其有一定的关系。他与弘仁、汪之瑞、孙逸并称为“海阳四家”。查士标《鹤山草堂图》(见上图)为纸本墨笔,纵174厘米、横88厘米,现藏于广西博物馆。画家在画面右上角自题:“野路纡回竹间松,草堂深处绿阴浓。鹤山旧是曾游地,它日还来曳短筇。真源署中画《鹤山草堂图》,寄与斯老表弟,时康熙戊辰清明前三日,梅壑查士标。”题款下钤“士标私印”白方文印、“查二瞻”朱文方印,画面左下角钤“梅壑”“存义”朱文方印。“戊辰年”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作者时年73岁。此图为查士标看望在河南真源(今鹿邑县)的四女儿、女婿时所作。在此作中,画家用线条勾勒出高峻纵深的大山,虽然丘壑众多,但仅以轻皴微擦体现其凹凸的质感,总体上不失山体的厚重、立体的力量感,达到了以简显厚的效果。远景中,高山走势自右上至左下,数峰并立,以淡墨轻染,展现出清逸邈远的氛围。中景为较大的山石,勾勒简练,点苔浓淡相间,并点缀以杂树,层次分明。树木相对稀疏,山上的草庐空无一人,渲染出清寂之感。近景被小路分为左、中、右三块。左边立几株树,以浓墨米点皴叶,并绘有些许杂草。小路上,一执杖老人正在与人交谈。在两行人之上的长形山石上,一抱琴童子正在前行。近景中部向右处树木渐多,也愈加高大。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之后隐现出数间瓦屋。屋前的三株大树俯仰生姿。中间的松树向左倾斜,扇形松针疏密相间。左树叶片下垂,右树直接以点叶法绘出。整幅作品笔墨简率但境界全出,可谓含而不露、气韵生动。
查士标一生学习古人,从未间断。他摹古人之意,学古人之法,却自成一派。其中,倪瓒对查士标山水风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查士标不仅在技法上学习倪瓒,而且在审美趣味上也与倪瓒相通。在气韵和意境上,查士标力追倪瓒的“荒远”,用笔简洁,不繁皴复染,笔下物象萧疏,树木稀稀落落,山体无茂密繁盛的植被。清代陶梁在《红豆树馆书画记》中写道:“二瞻画学倪迂入手,得其萧瑟荒寒之致,极为可贵。”章法上,查士标喜欢在近景的石岸、坡地上绘一草庐,旁植杂树几棵,或有矮石相伴。这与倪瓒对前景的处理基本相似。查士标会对近景、中景和远景进行分割。如在《鹤山草堂图》中,画家在近中景处绘出一段较为平整的长形石块,一端贴山脚边沿,能看到石块侧面较厚的纵直立面。这与弘仁对山石的处理有些相似。笔墨上,查士标用笔较简,多用侧锋干笔来表现枝干、石面等;用墨有浓有淡、干湿相宜,使画面展现出些许温润、清新之感。他绘远山不用线勾描,而是直接以墨染。在对树木的描绘上,他或用墨点叶,或直接横笔染出整树。总体来说,倪画清冷、孤寂,不食人间烟火;查画虽也意境荒寒,但至少透露出些许烟火气息,而用笔较之倪画也更为丰富。
《徽州府志》中写道:“(查士标)书法入思白之室。画初学倪高士,后参以梅花道人及思白笔法,用笔不多,风神懒散,气韵荒寒,逸品也。”清代汪澹漪评价查士标的作品:“……有别情别趣,生气飞动。其峰岭云壑,俱另是一番境界,迥出意表,令观者神情轩豁,恨不将身跳入此中。”这种引人入胜的境界,以繁笔求之则不足为奇;而查士标以简笔得之,殊为不易。
[广告] 作品编号10031632,字画之家保真在售
《宁静致远|带中华国礼章》
张忠伦作品 / 136×68cm / 软片未裱